自古以来,道路交互与通行体系就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道路交互与通行的建设沟通着山河与大地,承载着无数梦想与希望,串联着繁华热闹的人间烟火,彰显着中华民族的勇气魄力与智慧勤劳。
接径千里,出若云只。京沪高铁、通苏嘉甬高铁在这里交汇,条条公路、国省干线贯通城际、辐射延伸,打通了新城经济发展的“大动脉”,高质量建成“长三角区域枢纽中心”的发展蓝图在这里勾勒得越发清晰。
2006年,随着京沪高速铁路立项,苏州又全新规划了一座高铁车站,就坐落于苏州市相城区。
五年后的2011年,京沪高铁开通,高铁苏州北站同步开门纳客。自此,高铁苏州北站作为京沪线上的一个重点站点,串联起北京与上海。
当高铁飞速穿境而过,苏州高铁新城迎来了“初生”即“腾飞”的机遇。这里沟通南北、联动东西,是苏州市域地理中心,也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长江经济带“三圈一带”联动发展的交汇点,从这里出发,往京津冀、珠三角甚至中西部,都具有距离最短、成本最优、效率最高的比较优势。
便利快捷的交通网络,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硬基础”。突出的区位优势为苏州高铁新城乃至苏州带来慢慢的变多的人才、科技资源,带动辖区产业创新、城市功能、营商环境、人才吸纳、多元文化等方方面面发展提速升级。
交通枢纽不仅成为资源“引进来”的通道,也成为苏州高铁新城企业“走出去”的跳板。近年来,辖区企业图达通成功完成第50000台图像级超远距激光雷达的下线,标志着企业量产能力的又一新跃进;清车智行(苏州)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获得2万套商用车L2级智能转向电控功率组件生产订单……“引进来”和“走出去”促进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也推动了苏州高铁新城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逐浪前行,融入”开放合作“大局。自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地区从此翻开了新的时代篇章。苏州高铁新城作为苏州“一核四城”的北部核心板块,被定位为“苏州新门户”,充分的发挥“沟通南北、联动东西”的独特区位优势,积极融入和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奋力扛起市委赋予的“长三角区域枢纽中心”、助力相城区打造“现代化高科技中心城区”的重要使命,主动在区域发展格局中扬长优势、贡献长板,打造流量聚合的交通枢纽、资源融通的创新枢纽、服务全局的功能枢纽。
2020年是长三角一体化提速的一年,为更高质量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浪潮当中,近年来,苏州高铁北站频频升级,一个图景正逐渐清晰起来。
交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命脉。2020年5月16日,“苏州北站综合枢纽建设指挥部”正式挂牌,标志着全新的“枢纽级”苏州北站,即将实质启动建设。高起点设计规划、高质量实施建设。“苏州北站综合枢纽”将打造成为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长三角综合交通枢纽、沪苏一体化复合枢纽,成为空铁联运、站城融合、无缝换乘的现代化、综合性、智能型国家级综合枢纽。
2022年11月,通苏嘉甬高铁江苏段正式开工。作为换乘站之一的苏州高铁北站,也将在通苏嘉甬高铁建成后,成为长三角区域愈发重要的铁路枢纽。
苏州高铁北站还将是苏锡常城际铁路与如通苏湖城际铁路的交汇点,加密苏州与上海、无锡、常州、南通、湖州等长三角区域主要城市的城际联动,进一步实现苏州与虹桥枢纽、浦东枢纽、苏南硕放机场、禄口机场、萧山机场、以及规划南通机场一小时快速交通联系。苏州北站作为苏南能级最高的枢纽,将加密苏州与上海、浙江及江苏长江以北地区的联系,成为推动上海大都市圈南北深层次地融合、东西协同发展的关键支点。
建成后从这里出发更加四通八达,国家“八纵八横”大动脉京沪线和通苏嘉甬在这里交汇,四线并行加速发展形成令人艳羡的“黄金双十字”。今年4月1日起,上海虹桥至香港西九龙G99次列车恢复开行,4月2日起,香港西九龙至上海虹桥G100次列车恢复开行,苏州市民可以乘坐高铁到达上海虹桥站后,直接换乘该列车。除了到香港外,未来从苏州高铁新城出发,贯穿南北到长三角任何一个经济发达城市,通勤时间均在1小时内。
时间进入2022年,一个全新的城市战略与枢纽基因遥相呼应,“双中心”的蓝图浮出水面。同年9月,苏州市委常委会专题调研相城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快苏州高铁新城建设,打造长三角区域枢纽中心;要推进相城区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建设成为继苏州工业园区之后又一个现代化高科技中心城区。今年9月,市委常委会调研相城,要求相城要锚定长三角区域枢纽中心、现代化高科技中心城区“双中心”建设目标,加快推进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依托苏州北站打造立体
苏州北站已成为相城对接“大上海”的一张“王牌”,一辆辆飞驰的“和谐号”“复兴号”,为区域引入了源源不断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是推动相城后发崛起、苏州向北扩进,引领苏州走向世界舞台的重要引擎。
苏州高铁新城乘势而上,凝聚起建设“双中心”的强大合力,大步迈向长三角“枢纽之城”。
从纽约的哈德逊城市广场到香港的西九龙,纵观全球每一座城市的城际铁路、高铁和轨道交通,都依靠着“TOD”的城市开发模式而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毫无疑问,TOD正在成为全世界卓越城市所必备的重要的条件与时代的发展的新趋势。而今,苏州高铁新城以国际化的眼光、世界级的标准,大步朝着TOD时代迈入。
苏州高铁新城按照“产城融合、站城融合、环境融合、文旅融合、人城融合”的理念,将苏州北站周边打造为TOD综合开发一体化的“升级版”,将新城塑造为“站产城融合”的国际典范。
根据规划,未来苏州北站的建筑规模将达到近20万平方米,推动建成集车站集疏运体系、城市快速路网、轨道交通、主次干道为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规模将由现在的2台6线线。目前,正同步推进集疏运体系,轨交7、10号线号延伸线加快建设中。建成后与上海虹桥协同,共同打造复合型国际开放枢纽,在服务构建长三角一体化新发展格局中作出更大贡献。
一切改良,以交通改良最有实效。随着苏州北站综合枢纽建设的加快推进,依高铁而建、因高铁而生,以产业兴城的苏州高铁新城,正加速崛起。
苏州北站将设置高铁动车所,极大提升苏州枢纽势能和战略地位,承担部分始发终到功能,成为长三角区域的又一大“超级枢纽”。
轨道交通方面,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高速铁路和苏州北站国际铁路枢纽建设。除了已建成的轨道交通2号线号线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更便利市内联系;刚开工不久的10号线则将经过常熟连通张家港,逐步提升苏州北站的辐射面。
公路方面,南天成路不仅是“智驾大道”的中轴、“数字金融城”的核心,更是成为了数字化的经济产业集聚的新热土。一路向东,可经由苏州高铁新城立交南接中环、北上常熟。随只能网联道路改造的不断推进,将有完善的车站集疏运体系和有全国领先的智能驾驶路网。将更好的升级发展辐射周边,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等智能网联道路改造,预计将在2023年内完成建设并投用。其中,绕城高速S17是国内首条满足车路协同式无人驾驶等级的全息感知智慧高速公路。
高铁临沪的优越“地利”,发展的策略叠加“天时”,“新高铁北站”的规划建设,大幅度缩短了苏州与长三角地区、全国甚至全球各地的时空距离,引导产业、科技、人才、信息等资源要素向苏州集聚,带动产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助力苏州加快融入长三角,实现经济社会持续高质量发展。
围绕打造长三角国家级高铁枢纽的目标,苏州高铁新城率先在全市发布场景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高速、高架、省道、国道、城市区间道路“路测场景全覆盖”,实现全市首个无人驾驶公交纳规试运营。引进苏州高铁新城·高通中国·中科创达联合创新中心、锐思华创等头部项目,通过加快新基建智能交通产业园等载体建设,打造国内一流的汽车产业增量零部件生产基地,持续擦亮“智驾大道”品牌。在城市蝶变进程中,不断延展的交通网络,让苏州高铁新城融入通达八方的梦想照进现实,智慧的车、聪明的路、灵活的网,也让慢慢的变多的创业者慕名而来、扎根奋斗。(王爽 吴婷)
一个优秀的科创人才,仅仅拥有科学知识与技能是远远不足的。培养科创人才的重点是锻造思维方法、思维品质和个性化的兴趣与人格。
7月7日晚10点,长沙理工大学洞庭湖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内灯火通明。实验室主任蒋昌波正带领科研团队紧盯着实验室内智慧洞庭信息化平台上的数据,不时做着演算和记录。
为规范人类基因组编辑研究行为,促进人类基因组编辑研究健康发展,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医学伦理分委员会研究编制并于8日发布了《人类基因组编辑研究伦理指引》,供相关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参考使用。
从中国科学院获悉,发射升空仅2周的中法天文卫星(SVOM,天基多波段空间变源监视器)经过在轨测试,卫星平台工作正常,并与地面40多个甚高频(VHF)快速通信站建立了实时连接,中法双方四台有效载荷均已完成开机测试。
对全球10亿人来说,头痛、恶心、视力模糊和持续数天的疲劳可能会使他们变得虚弱。”论文通讯作者、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神经科学家Maiken Nedergaard说:“偏头痛其实就是有保护作用的,因为它告诉人们需要休息、恢复和睡眠。
记者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获悉:由全国饮食服务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中国饭店协会牵头制定的《中央厨房 建设要求》《中央厨房 运营管理规范》两项推荐性国家标准近日获批发布,10月1日起实施。
《通知》明确,生态保护红线内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外依法开展的地质勘查工作,执行更加严格的绿色勘查标准和要求。各级自然资源、林草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申请地质勘查临时使用或占用林地、草原、湿地等的审核审批和复垦监管,加强部门间审批协作联动,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加快审批进度,更好推动生态保护红线内地质勘查项目落地。
进入夏季后,天气变得炎热,人们倾向于前往游泳场所或待在有空调系统的公共场所内活动。专家提示,在这些场所要做好个人健康防护,避免相关疾病发生。
在最新一期《自然·材料》杂志上的一篇论文中,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团队报告了一种解码“材料基因组”的新方法。至关重要的是,SRO提供了详细的原子级蓝图,增强了人们对材料行为的计算模拟、建模和最终预测的能力。
7月1日,载誉归来的李德仁院士在武汉大学作了名为《爱我中华,科技报国》的专题报告。报告会上,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黄泰岩号召全校师生以李德仁院士为榜样,把学术追求融入建设科技强国的伟大事业中。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发展,慢慢的变多的高校学生开始尝试用AI查资料、润色句子,甚至用AI文。作为国内第一批尝试“用AI检测AI”的高校,华北电力大学与知网合作,开发了“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检测服务系统”,专门用于检测本校2024届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使用AI生成的情况。
海草床贮存碳的效率比森林高90倍,具有水质净化和调控功能,是保护海岸的天然屏障仲夏时节,漫步在黄渤海海域近岸,可见成片盛开着花朵的海草床。要想恢复“海底草原”,亟待加强保护,如建立保护区;也需开展生态修复,即“海底种草”。
海上风力发电装备与风能高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是目前我国风电领域唯一的全国重点实验室,科研团队也因此有一个诗意的名字:“追风者”。
走进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展览区,“人形机器人先锋阵列”令人眼前一亮。7月4日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拍摄的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开源公版机“青龙”。
7月5日6时49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天绘五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根据新路线图,ITER规划目标保持不变,但氘-氚聚变实验阶段开始时间将推迟到2039年,由此产生的额外成本达50亿欧元。
7月4日,记者从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获悉:近一年来,广西发现新物种48个。不断发现新物种,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生物多样性本底资源,为生物多样性研究拓展了新空间。
最终,“智慧应县木塔”体验应用还原复刻木塔一至五层五大探索场景,实现了模拟登塔、艺术还原、古今融合等突破。
一件出土于甘肃夏河白石崖溶洞的人肋骨化石,将丹尼索瓦人的最晚生存时间从距今约5.5万年刷新至距今约4万年。该研究由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和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共同主导,